Skip to content

缓存是指代理服务器或客户端本地磁盘内保存的资源副本。利用缓存可减少对源服务器的访问,因此也就节省了通信流量和通信时间。

缓存服务器是代理服务器的一种,并归类在缓存代理类型中。换句话说,当代理转发从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时,代理服务器将会保存一份资源的副本。

img

缓存服务器的优势在于利用缓存可避免多次从源服务器转发资源。因此客户端可就近从缓存服务器上获取资源,而源服务器也不必多次处理相同的请求了。

缓存的有效期

即便缓存服务器内有缓存,也不能保证每次都会返回对同资源的请求。因为这关系到被缓存资源的有效性问题。

当遇上源服务器上的资源更新时,如果还是使用不变的缓存,那就会演变成返回更新前的“旧”资源了。

即使存在缓存,也会因为客户端的要求、缓存的有效期等因素,向源服务器确认资源的有效性。若判断缓存失效,缓存服务器将会再次从源服务器上获取“新”资源。

img

客户端的缓存

缓存不仅可以存在于缓存服务器内,还可以存在客户端浏览器中。以 Internet Explorer 为例,该程序为例,把客户端缓存称为临时网络文件(Temporary Internet File)。

浏览器缓存如果有效,就不必再向服务器请求相同的资源了,可以直接从本地磁盘内读取。

另外,和缓存服务器相同的一点是,当判定缓存过期后,会向源服务器确认资源的有效性。若判断浏览器缓存失效,浏览器会再次请求新资源。

img

在 HTTP 出现之前的协议

在 HTTP 普及之前,也就是从互联网的诞生期至今,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协议。在 HTTP 规范确立之际,制定者们参考了那些协议的功能。也有某些协议现在已经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视线。接下来,我们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协议。

  • FTP(File Transfer Protocol):传输文件时使用的协议。该协议历史久远,可追溯到 1973 年前后,比 TCP/IP 协议族的出现还要早。虽然它在 1995 年被 HTTP 的流量超越,但时至今日,仍被广泛沿用。

  • NNTP(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):用于 NetNews 电子会议室内传送消息的协议。在 1986 年前后出现,属于比较古老的一类协议。现在,利用 Web 交换信息已成主流,所以该协议已经不怎么使用了。

  • Archie:搜索 anonymous FTP 公开的文件信息的协议。1990 年前后出现,现在已经不常使用。

  • WAIS(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):以关键词检索多个数据库使用的协议。1991 年前后出现。由于现在已经被 HTTP 协议替代,也已经不怎么使用了。

  • Gopher:查找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内信息的协议。1991 年前后出现,由于现在已经被 HTTP 协议替代,也已经不怎么使用了。

如有转载或CV请标注本站原文地址